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人工智能确实能操控人类,
但操控人工智能的,
依然是操控者的内心所向。
人工智能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问题,成为了2024年开年的热门话题。
媒体报道,5日,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在朋友圈连续发文谴责抖音。
陈伟星称虽然自己曾经给字节跳动投资过1000万美元,也从中获利颇丰,但希望张一鸣能反思如何用 AI 爱人,而不是为钱操控人类。
据悉,陈伟星连发三条朋友圈怒怼抖音AI,认为它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对所有和它交互的人做局,让每一个人符合它设计的局。
“但是它做的局不是为了我们好,而是为了赚钱控制人的意识。”陈伟星称,希望它能反思如何用AI来爱人类,而不是为钱操纵人类。
陈伟星谴责的抖音AI是一种算法推荐技术(以下简称为“算法推荐”)。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简而言之,算法推荐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用户能看到什么。
此前,媒体曾经围绕今日头条、抖音和更多内容平台以算法推荐的方式制造信息茧房进行过声讨。
就在1月4日,荣耀CEO赵明在个人微博发布了《赵明X窦文涛对谈下篇·AI未来以来》,在对谈中双方谈到了信息茧房的话题。
赵明表示,对于信息茧房,“我们做手机,或者说这个产业的人,我认为我们也要有责任。”
主持人窦文涛则表示,信息茧房下的手机和电脑,就相当于人身边的“奸臣”,推送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自己不喜欢的就不推荐。
而在更早前,《半月谈》亦曾刊文《发力“破茧”,抗拒“信息茧房”》,该文表示:
被“投喂”的信息,不光是“同质化”的,还可以被“定制化”。
“信息茧房”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压缩着我们的知识面,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以及自我纠偏的能力。
推荐算法对于目前互联网内容平台的重要性已经根深蒂固。
而近来各界的强烈反应,透露了怎样的讯息?
平台在内容推荐算法方面,是否由此走到了一个拐点?
对此,九派财经记者黄依婷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思考能力。
但现阶段,内容平台非但不会放弃算法推荐,反而可能进一步隐蔽使用。
某种意义而言,算法推荐一直是字节跳动成功崛起的关键,也是构建信息茧房而被广泛诟病的一点。
尽管字节一再表示已经不再如此构建信息茧房。
但在体验上,其算法依然强烈推荐用户看过的类似话题,形成兴趣锁定、内容恒定和用户思维的停顿。
同时,这种算法推荐正在向整个互联网内容平台覆盖,成为一种高效黏住用户和绑定更多用户时间的方式,即:
用户感兴趣过的领域重点推荐,确保用户持续感兴趣,而不会关注其他领域形成跨界和认知破壁。
当下即使用户反映强烈,但内容平台已经不再如过去报刊、杂志那样做信息分类而是算法分发。
信息茧房的破壁事实上遥遥无期。
反之,由于各界已经看到了明显的算法推荐,一些隐蔽使用方式也在出现,即大量算法+少量人工。
内容平台在算法基础上,也会有人工干预,就好像热搜一样。
所以,一定的流量平抑和控制,也是存在的。
会给人一种多样性和编辑推荐的味道。
但底层逻辑依然是算法推荐。
此外,获利形式也很显而易见:有推广需求的博主们花钱购买平台推荐量,即抖音的“Dou+”或小红书的“薯条”。
不过,不同平台的需求不同。
小红书和抖音的区别也在于算法的重要程度不同。
小红书的交互性非常强,属于社区生态下的内容分发,抖音则是单向传输,受众更多只是简单互动。
算法上,抖音会更偏重于信息茧房,小红书则偏向于倡导热议。
由是观之,人工智能确实能操控人类,但操控人工智能的,依然是操控者的内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