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3年立春刚刚10天后,叮咚买菜就以一份表现不可谓不亮眼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为久困“寒冬”的生鲜电商赛道带来了一股春风。
在这份财报中显示,该季度叮咚买菜营收为62亿元、同比增长13.1%,毛利率达32.9%、同比增长5.2%。更为关键的是,在2022年第二季度实现Non-GAAP(非国际会计准则)口径盈利的基础上,该季度还首次实现了GAAP净利润转正,以及全年正向经营性现金流。这也意味着,这家成立近6年的公司已经实现了全面盈利。
叮咚买菜盈利,这是一份生鲜电商赛道翘首以盼的财报
对于这份财报,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显然也颇为满意。在此次财报电话会上他表示,这一系列数据证明了努力收到了回报,也证明了“效率优先、兼顾规模”策略获得巨大成功。事实上,整个生鲜电商赛道无疑都对这样的一份成绩单盼望已久。
尽管一直以来生鲜电商都被认为是为规模达千亿元、甚至万亿级别的市场,但同时相关企业又被扣上了“只会烧钱、不会赚钱”的帽子。早在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就曾公布这样的一组数据,在全国4000余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能够实现盈利、4%持平,高达88%是亏损状态,剩下的7%则是大额亏损。
事实上,时隔多年这一局面仍未改善。尽管此次疫情在客观上催生了更多用户需求,为生鲜电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红利,也为生鲜电商企业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提供了契机。但在这一番繁荣背后,高履约成本、低客单价、低复购率等问题,依旧是摆在他们迟迟未能解决的一大难题。再加上随着2022年整个互联网行业步入“寒冬期”,此前擅长“烧钱圈地”的生鲜电商企业也面临着无钱可花的地步。
仅在2022年,就出现了十荟团、橙心优选、同程生活相继破产、关停,以及兴盛优选的大面积撤退。即使背靠巨头,似乎也难以在这一领域讨到便宜,例如京东旗下的京喜拼拼在经过两轮战线收缩后,仅留下了北京和郑州两地。而有着“生鲜电商第一股”之称的每日优鲜,在遭遇撤城、拖欠货款、拖欠薪资、大幅裁员等风波后,更是传出了破产传言。虽然每日优鲜方面对此曾多次进行辟谣,但该公司已然暂停了财报的更新,并屡次接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即便是已经实现盈利的叮咚买菜,其实也未能避开业务收缩,去年陆续撤出珠海、唐山、厦门等10余个城市,即便是在保持正常运营的城市中,前置仓数量也进行了缩减。经历了此前的诸多风波后,如今外界对于生鲜电商赛道的信心早已没有最初那么充足,所以在在这个时间节点,叮咚买菜的盈利也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前往盈利的路上,叮咚买菜坚持商品力建设
其实叮咚买菜实现盈利并不那么令人意外,早在2022年2月,梁昌霖便曾披露上海地区的业务已于2021年12月实现整体盈利,并宣称将力争在当年第四季度实现全国范围的盈利。那么,这样底气来自哪里呢?
在这份财报中显示,该季度影响叮咚买菜实现盈利的,主要是“一涨一降”,即产品销售业务收入的上涨和运营成本的下降。具体而言,该季度其产品销售业务收入61.38亿元、同比增长13.4%,运营成本则从上年同期的65.23亿元降至61.55亿元,而降幅最为明显的则是销售和营销支出,同比下降74.5%至9110万元,同时仓储物流费用的降幅也颇为可观,同比下降16.4%至14.94亿元。
作为对比,每日优鲜此前虽然在2021年实现营收69.52亿元、同比增长13.4%,但其总的运营成本也同比增长39.09%至108.13亿元。而这增长模式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等诸多行业人士看来,或许并不“健康”。更何况,每日优鲜自身也还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复盘叮咚买菜为提升效率所进行的尝试就不难发现,这家公司似乎已经不再想要展现一个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故事,而是在坚持立足零售本身,去思考如何做好“卖菜”这件事。
叮咚买菜方面指出,该季度销售和营销支出的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品牌形象的日益建立,以及获客成本的下降。
目前,叮咚买菜针对上游供应链的长期投资也已开始见效,而随着自产、自加工能力的提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来压缩销售成本的思路也在逐渐落地。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扩充自有品牌预制菜等高毛利商品的占比,也使得其毛利空间在不断增大。
据了解,目前叮咚买菜生鲜品类中有85%来自基地直采,预计未来总体的自有品牌占比将在3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梁昌霖此次还重点介绍了自有供应链项目叮咚谷雨的发展情况。据他透露,目前叮咚谷雨的销售额已占到叮咚买菜GMV的11.4%。
事实上,叮咚买菜对自有品牌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此前叮咚买菜方面就曾透露,公司内部并不鼓励将这类品牌称为“自有品牌”、而希望称为“独立品牌”,之所以没有为其取名叮咚优选或其他统一的品牌名,是希望这些品牌能有会走出叮咚。
无独有偶,目前主力业务盒马鲜生已实现盈利的盒马,也选择了将商品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此前在2022年10月底举行的供应商大会上,CEO侯毅就曾表示零售竞争的本质是商品竞争。并且他还指出,“今天越来越多人选择盒马,不是因为盒马的配送更快,而是盒马商品差异化能力越来越强”。
如此看来,商品力或已成为生鲜电商平台的制胜关键。
进入新阶段,叮咚买菜仍需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如今的叮咚买菜来说,这份或许能够让生鲜电商赛道松了一口气的财报,是否就意味着已经找到了争取的答案呢?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首先在大幅削减营销、履约支出后,用户拉新与留存是否会出现下降,即叮咚买菜目前的盈利模型是否可以持续、自有品牌是否达到保持用户留存的地步。
根据第三方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的12个月时间里,叮咚买菜的活跃用户在当年4月达到峰值、为915万,但在6月已下降至约748万。而叮咚买菜方面最近一次披露的平均每月交易用户数(2021第三季度),则为1050万。对比后不难发现,其活跃用户与每月交易用户数之间可能还存着在不小的用户流失问题。
其次,叮咚买菜所采取的前置仓模式至今仍没能走出一二线城市。事实上,前置仓这个模式一直备受质疑,盒马CEO侯毅就曾多次公开“吐槽”,并给出了“前置仓是伪命题”这样的结论。在“效率第一,兼顾规模”策略下实现盈利的叮咚买菜,未来总归需要将目光投向更大的市场。
虽然目前在规模控制的基础上,叮咚买菜完成了个别城市的高渗透率,然而全国类似上海这样人口密集、消费力相对更强的城市,又有多少呢?
更何况,如今生鲜电商赛道并非只有叮咚买菜这一个参与者。随着盒马鲜生实现盈利,侯毅就曾指出,该公司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完成,2023年将实现更加全面的互联网化。同时美团方面也在2021年重启相关业务,并将其置于APP首页顶部、与外卖频道并列,旗下的美团优选也在2022年转型为“明日达超市”、继续加码社区团购。
此外,沃尔玛、永辉、家乐福、华润万家等知名商超,也已陆续在即时零售赛道发力,通过组建配送体系或接入其他运力平台的方式布局。作为既有业务中一部分,这些商超入局线上显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将时间拉回2021年6月,在叮咚买菜赴美上市之时,梁昌霖就曾指出,叮咚买菜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美好的食材,而这个目标就像特别高的一座山,毕竟“我们还身处山底,刚刚起步”。而即便是在一年多之后,叮咚买菜以及整个生鲜电商赛道或许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