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对电商的支持与反对者旗鼓相当。在评论区我发现不少人对电商还是有误解。
一、电商和工业革命不能相提并论。有些人说反对电商的人就像当年工业革命时期马车车夫反对汽车的普及一样。其实这两个事完全不在一个高度,工业革命真正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而电商只是把产品换了一种销售模式,把线下换到了线上,把亲自逛街换成了浏览网页和物流配送。总的来说生产效率没有提升,只是提升了购物效率和体验,是有进步,但总体换汤没换药。
二、有人说支持电商的去线上买,反对电商的去实体店买。说起来这个事和教培挺像的,也有人说支持的送娃去,反对的不要报班就完了。事实上家长根本没得选,别人送了自己就得送,不然自己娃考试就得吃亏。如果大家都把娃送到教培的话所有人压力都很大,搞的不敢消费也不敢生娃,这样下去经济和人口都会出问题,所以必须得打击教培。类似的事靠个体意识觉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搞其他大部分人就得跟着搞,只能依靠国家力量统一规范管理。
电商和这个有点像,奔着便宜大部分人都会去网上买东西。这样一来实体肯定要凉,然后税收和就业的问题就来了,国家肯定要管。
三、有人说 大家就都去网上开店不就完了。听起来好像就业和收入问题都解决了,实际上不现实。开网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对网络、物流、货源、商业、产品等等一系列东西要比较了解才可以,一般人真干不了,有些行业也不适合网售。再说都去开网店了,大街上不能全关门吧。
四、有人说电商也是一种实体经济,进货还得依赖实体生产,自己生产能力不行不能怪别人。首先是不是实体不光看进货来源,还得看销售方式。没有实体店铺就是电商,这是区分是否实体经济的典型标志。
咱们的生产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本来以前通过商品流通全国经销商都有活干、有钱挣,现在工厂直销以后很多人就只能喝西北风了。有人说只能怪你们自己不发展生产。这不是想不想发展的问题,深圳在划那个圈之前比渔村强不了多少,潮汕位置那么好、人那么会做生意,在发生那场大火以后这些年来一直不死不活的。啥原因?很多事受限于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影响。咱不能一边吃着地理和政策的红利一边嘲笑别人不努力。
五、电商和直播是不是一回事?凡是单纯通过网络方式销售的都属于电商范畴,我是电商专业的,这点毋庸置疑。直播有大主播控制价格、垄断货源,电商平台就没有吗?只不过大主播的问题暴露的多、暴露的早而已。当你的收入超过60%以上来自于平台时,平台就可以控制你做任何事。你想想某团的发展历程是不是这样的,当初0佣金求你加入,现在25%的抽成你都得出,不合作就没生意。
六、有人说谁便宜我就支持谁,别的和我没关系,我才不去实体店买高价货。我昨天问我上五年级的儿子:如果大家都变穷了,就你一个富有好不好。我儿子说不好,别人都穷了我去赚谁的钱?他们不好过就会把我的财富都抢走。看看,一个孩子都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能只顾自己。
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体系。以前商品流通环节多,我们买东西确实贵一些,但是在流通的过程中大家都有工作、有收入,有了收入才有消费,有消费才有生产和投资,税收和就业才能起来。看起来花的多,实际上挣的更多。如果大街上的人都没钱了,你的钱从哪里来?
电商盛行对体制内的影响要小一点,但是流通环节减少意味着税收减少,前些年地皮好卖的时候公务员奖金、补贴高,现在资金吃紧有些地方发工资都是问题。
基建项目投资也少了,农民工也早早回了家,可以说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现在这情况谁的日子也不好过,失业了也不敢投资做生意。
所以说看起来网购省了钱,实际上大家花出去的钱不会以任何方式回馈到我们周围,导致我们的收入越来越少,越穷越买,越买越穷。我们在为电商大唱赞歌的时候却没意识到是在自掘坟墓。
七、有人说反对电商的都是房东和开实体店的,这些人关门是活该。事实上电商只是没有名义上的租金,开网店的费用并不低,仅推广费用一项就不亚于实体房租。不推广也行,没流量就没生意。
实体店房租高和价格高的主要原因不在店主,懂得都懂。但是要盘活实体经济就得管理部门出手限制房价租金、规范实体店价格和服务,不能砸榔头乱搞,否则没有电商他们一样得倒闭。
经济不好的确不该电商一个来背锅,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总有一些是主要原因,电商就是这个主要原因之一。电商让大部分当地人花了钱,却没有为当地的就业、税收、收入、消费贡献一丁点力量。它使经济运行脱离了正常循环,变成了一个单向吸金的过程。
当然电商也不是不能搞,只不过不能脱离实体单纯搞电商。比如现在很多商场、超市、餐饮、药店同时进行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就很好。想逛街的逛街,想网购的网购,价格、售后各方面都比较合理。对当地就业、税收、收入和消费也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所有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就电商而言 虚实结合才是平衡之道。事实上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已经在布局线下实体店了,我们的经济也有望回归到平衡与繁荣。
还是那句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