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的”“要的呀”“上链接”……据报道,“双11”购物节大幕开启之后,各大电商直播间里“电商捧哏”“职业弹幕人”成为带货“标配”,其中暗藏的种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电商捧哏”就是在电商直播间里带动用户激情下单的场控“气氛组”。除了帮助主播铺垫直播间氛围、把控带货节奏外,这些“电商捧哏”在主播反复强调最低价、库存有限、卖完涨价等关键词后,会立刻附和说“库存马上没有了、最后一批货”等语句,给用户制造一种很多人在抢购的紧张感,并催促消费者赶快下单。主播在前边装腔忽悠,捧哏在旁边使劲儿煽乎,再配上“职业弹幕人”刷屏造势;消费者耳边是“全宇宙最低价”,眼前是满屏幕的“手慢无”的逼单声浪。不少消费者经不住诱惑,激情下单。
作为卖方团队成员,在旁边叫好推销产品可以理解;刻意营造不真实的疯抢氛围,借此误导消费者做出不理性的购买选择,则有失厚道;满屏聒噪不已,又与噪声扰民何异?此外,在评论区疯狂刷弹幕冒充消费者更不地道,混淆视听,把实时互动的直播间弹幕搞成了假评论聚集地;控制真实评价,随意拉黑用户则损害消费者知情权,既破坏直播生态,也涉嫌不正当竞争。
胡乱捧哏,干扰消费者的理性判断;弹幕区失真,更容易让消费者做出误判。2021年起施行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均不得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不得虚构或者篡改交易、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等数据流量造假。从社交平台的吐槽看,消费者大都知道弹幕是卖方团队自己刷出来的,难道平台技术部门从无察觉?当年电视购物就是因为造假严重而被贴上“哄骗消费”“质量低劣”等标签,最终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直播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假评刷屏,真实评论被淹没,迟早会自食其果。
带货要有底线,推销不能胡说。“电商捧哏”也是直播间的卖货人员,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不能信口开河。《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至50%,远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的10%至15%,这说明主播带货对商品的宣传与实际有很大的水分,“电商捧哏”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直播带货乱象不断,源于很多主播利欲熏心,也在于缺乏有力的惩戒手段。监管部门应该对涉嫌虚假宣传的“电商捧哏”重罚,标准和金额都必须有明确规定;平台也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守护好直播带货市场的风气。诚信是带货直播的生命线,没有信誉打底,再巧舌如簧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抛弃。
(北京晚报,作者孟雅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