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再迷信头部及明星主播,更加理性和主动,更多品牌开始店播,直播电商多元生态逐步发展
□一些擅长玩转流量和内容孵化的公司不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开始自建品牌
□现在,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在意价格,从关注主播 IP 向品牌和服务本身回归
□新技术席卷直播电商,AI 主播已经进入直播间,其是否会替代真人直播的争议不绝于耳
头部主播的影响力开始消退、明星主播大批离场、品牌店铺直播异军突起、科技为直播电商带来无限遐想空间、直播电商乱象不断亟待规范、消费者日趋理性、直播机构开始注重打造自主品牌……2023年行将结束之际,直播电商似乎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上。
去头部化趋势显现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内,李佳琦八次登上热搜,且均是负面舆情。
9月10日,观众反映79元的花西子眉笔“太贵了”,李佳琦毫不留情地回怼:“哪里贵了?……找找自己的原因好吧,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这使其受到质疑,掉粉超百万;10月24日,知名打假人王海称李佳琦直播间卖的“鸳鸯金楼”品牌的和田玉项链为假货……
曾经,头部主播们备受追捧,他们的直播间也被视为直播电商的“风向标”。
直播电商的早期发展带有明显的“粉丝经济”色彩,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逐渐产生了李佳琦、薇娅、小杨哥、辛巴等少数头部主播,他们具备极强的影响力,往往单日销售额就能破百亿元,单场直播观看人数可达千万人次。
坊间曾流传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直播带货。”电商被视为是互联网上离钱最近的领域之一,直播电商作为新风口,吸引了大批人士进驻。在严重依赖个人IP的时期,明星自带光环和流量,好像与直播带货天生就契合。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少有500位艺人开启带货首秀,刘涛、陈赫、李晨、秦海璐等明星纷纷开启了这一新事业,这一年也被业内称为“明星艺人直播带货元年”。
不过,现在状况变了。薇娅因偷逃税被罚13.41亿元,早已离开了直播“一线”;11月2日,记者发现辛巴抖音账号已被封禁,知情人士称,辛巴此前屡次在抖音发布不实信息、侮辱谩骂、拉踩引战。许多明星也已从直播间销声匿迹,相继离开了这个领域。
头部主播纷纷跌落“神坛”,表明消费者不再迷信头部主播和明星主播,变得更加理性和主动。直播电商的格局正在改写,多元生态与品牌建设齐头并进。
2023年10月29日,网络主播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赤堆东雄”网红直播间推介当地特色农牧产品 孙非摄
今年“双11”,头部主播不再是直播带货的聚焦重点,这一趋势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策略变化中表露无遗。今年天猫“双11”对外公布的战报中并没有提及任何头部主播的信息,重点都落在了店播的数据增长上,各大品牌的店播成为今年的一大亮点。
天猫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双11”,淘宝直播迎来新一轮生态繁荣,58个直播间成交破亿元,其中14个是首次破亿元,头部阵营显著扩容。店播表现尤其突出,38个店播破亿元,451个店播破千万元,消电、珠宝、运动户外、家装家居、服饰等多行业店播成交增速亮眼。
“直播电商逐渐去头部化,呈现多元发展势头,以品牌经营为核心的店播快速突起,直播电商生态更加丰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漆云兰表示。
今年“双11”,FILA天猫官方旗舰店在预售前4小时成交即破亿元,打破行业纪录;千叶珠宝成为淘宝天猫珠宝行业首个破亿元直播间,店播渗透率从一年前的5%增长至38.9%。
据了解,近一年来 , 品牌和商家积极布局店播,在淘宝新开直播的品牌和商家超过30万个,其中成交破百万元的店铺直播间超过2.7万个,破千万元的有近4000个。
相形之下,与前几年相比,各平台的头部主播大多成绩平平,例如小杨哥“双11”首日直播间销售额只有1亿元左右。
规范和成熟的拐点
自2016年直播风口兴起,7年间,直播电商迅速崛起,成为电商行业的一大风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各类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超1.2亿场,累计观看人数超1.1万亿人次,有近110万名主播活跃在这个新兴产业中。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直播电商发展势头强劲。170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有151家建立了直播基地,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 增长60.6%,占网络零售额的18.3%,直播电商拉动网络零售增速7.7个百分点。
星图数据表明,今年11月10日20点至11月11日24点,综合电商销售额为2777亿元,其中直播电商占77%。
如今,直播已成为电商的重要引擎。然而,行业乱象也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大杨哥和京东对李佳琦的指责彻底揭开了直播电商行业的一个黑幕。
10月24日晚,在“疯狂小杨哥”直播间,大杨哥称李佳琦控价控库存,导致“疯狂小杨哥”直播间的大品牌商品多数被下架。“他(李佳琦)最便宜的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只有他能卖,导致别人觉得他最便宜。”“都没货,全被他搞去了,全部是他定的价。”甫一曝出,舆论哗然。
还是在10月24日,京东采销“褚三锋”发朋友圈喊话,称李佳琦搞“底价协议”和“二选一”,并请求有关部门管理“伪全网最低价”。由于某品牌烤箱的 价格低于李佳琦直播间,京东收到品牌方的律师函,因为品牌方要为违反“底价协议”赔偿巨额违约金。
其实,直播平台、品牌方和供应商、其他主播苦头部主播久矣,现在恐怕又要多一个消费者了。长期以来,一些头部主播利用影响力和流量,把持平台流量、挤压品牌方利润、控制市场价格和渠道,获得了大量利益,消费者却可能并未真正获益。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直播带货的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近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等网红团队,在四川省凉山州通过短视频虚假宣传,打着助农、推销“大凉山特产”旗号,生产销售假冒产品,被依法查处。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对直播带货这样的新模式,一方面要坚持审慎包容监管,另一方面必须守住法律底线,确保其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直播电商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等三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
问题集中爆发,预示着直播电商可能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上,正在进一步规范并逐步走向成熟,这对直播电商的健康发展是一件好事。
此外,直播电商日渐成熟还体现在,一些擅长玩转流量和内容孵化的公司不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开始自建品牌。交个朋友、辛选等直播公司均涉足了品牌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自建品牌的直播公司、MCN(网红自媒体经纪公司)和代运营公司超过15家。它们越来越清楚,依赖流量和单一IP的生意难以持续下去,自建品牌成为寻找新增长曲线的第一步。
适应消费环境变化
消费者变了,消费环境变了,直播电商也要跟着变。
当前,头部主播流量见顶,直播电商已进入“存量”和“留量”时代,消费者对传统直播模式产生审美疲劳,一批新兴主播的崛起印证了这一点。最近,抖音主播郑香香突然走红,5天涨粉百万,预计带货量超过5000万。她的带货方式别出心裁,不介绍商品,也没有“321上链接”,在接、推盒子间,平均三秒展示一个商品,只说品名和价格,主打快节奏。
与往年“双11”不同,今年各大平台纷纷将战略重点聚焦在“低价”上。京东强调“实打实的真低价”,让消费者闭眼买;淘宝天猫则将“全网最低价”定为“双11”核心目标。平台们主动放弃了过去复杂的优惠方式,化繁为简,实行“单件立减”“不凑单”。
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平台对消费者变化的因应,现在,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在意价格,从关注主播IP向品牌和服务本身回归。刚刚卸任的京东零售集团原CEO辛利军对记者表示,当前消费者的心态是“可以买贵的,但不可以买贵了”。
今年“双11”,京东采销直播间让人眼前一亮。10月25日晚11点,京东家电家居临时上线京东采销直播间首秀,主题是“价格低过李佳琦 现货9折起”,再次“硬刚”李佳琦。
自营模式下的京东拥有数千名采销员,从上游原材料、工厂、品牌直至消费端,他们熟悉整个链条,对细分品类商品的了解远超一般主播。这次他们穿上红马甲,走向台前,直接面对消费者推荐商品。据介绍,京东采销直播的总观看人数突破3.8亿人次。
多元求变中,变的还有主播们。
“双减”政策出台后,新东方积极向助农直播转型,创立“东方甄选”品牌。不同于通常的主播带货,东方甄选的主播们专注于讲知识和文化,几乎不说产品,为直播界带来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为头部品牌。
今年以来,东方甄选动作频仍,开始在自己的App上进行直播,且离开抖音,开启淘宝直播。这或许是出于谋求自营品牌更大发展机会的考虑,想拥有一批紧跟品牌的核心用户,并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毕竟,目前大部分直播机构和主播们还是“寄生”在少数的几个平台上。
“双11”期间,在苏宁易购天猫官方旗舰店直播间,温柔耐心的女主播端坐,换手势、歪头笑、上新品,有条不紊地卖着货。如果不仔细观察,观众会误以为这是位普通主播,然而,每隔 30 秒主播就会出现肢体动作循环,原来屏幕前的不是真人,而是数字人。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今年大模型的爆发,AI开始席卷多个领域,这股旋风也刮到了直播电商。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能够提供AI主播服务。
AI主播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直播,成本低,但提问不回、没有互动、有时语速过快,是消费者面对AI主播时常遇到的困扰。一时间,AI主播是否会替代真人直播的争议不绝于耳,未来有待观察,但变化已然发生。
毋庸置疑,直播电商还会继续存在并不断发展下去,未来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其中并分到一杯羹,将考验各方的胆魄和智慧。(曹小林)